English

杨振宁教授论中国文化与科学问题

2000-03-20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本报讯香港《新亚生活》月刊2月号刊发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于1999年12月3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的演讲《中国文化与科学》。杨教授从九个方面论述了中国文化与科学的关系问题:一、中国传统人本文化是“内学”,以身心为主;二、传统中国文化如何处理“外学”;三、传统中国文化如何求“理”;四、近代科学如何求自然规律;五、传统中国文化以归纳法求“理”,通过抽象化求“内外一理”;六、单音象形文字的影响;七、二十世纪的科学与中国文化;八、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;九、展望下世纪的中国科技。

关于中国传统人本文化问题,杨振宁教授认为,中国传统人本文化是“内学”,以身心为主。比如说,梁启超在有名的《劝学篇》里面讲道:“中学为内学,西学为外学;中学致身心,西学应世事。”那么如果中学是内学,可是也必须要处理外学,因为外学是人的身体以外的自然的一切,怎么处理法呢?如果查中国的古文献,对此有很多的讨论。总结起来,下面这几句话也许可以概括多半的观念,他曾经说:“夫万事万物之理,不外乎吾心”,他又说:“心明便是天理”,又说:“万物一体”。这些说法,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外界事物需要了解的总的态度。

关于传统中国文化如何处理“外学”,杨教授说,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有名的一句话:“天人合一”。“天人合一”不是从王阳明开始的,董仲舒就说过了:“天人之际合而为一”;朱熹说:“天人一物,内外一理”、“天人无二理”,什么叫作“天人一物,内外一理”呢?就是说有一个“理”,这个“理”对于我们自己的思想跟外界的一切,是一回事情,这个整个的观念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精神。我认为,这个“理”是一个精神,或者说是王国维所讲的“境界”。或者我们用另外一个方法,不问“理”是什么,是问“理”不是什么。那么我们就得到结论,“理”不是近代科学所讲的规则、规律,或者是定律。这些观念、规则、规律跟定律,是近代科学追求的重要精神,而这个精神跟中国传统文化所要追求的“理”是不一样的。它们的方向是一样的,可是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。传统的中国文化里,没有这个定律,没有这个规律,没有这个规则的观念。

关于传统中国文化如何求“理”?杨振宁教授认为,几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,所要达到的境界,是这几个字,在各个地方,在不同的哲学家的言论里,你都可以看到:“理一分殊,义以盖全,内外一体”。“理一分殊”就是说“理”是一个,只有一个“理”;“分殊”是说它用在不同的情形之下,有不同的结果。那么,我们要问:既然说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一点,是要追求一个“理”,用什么方法来追求这个“理”呢?传统中国文化如何来求“理”?如果仔细分析,我想会得到一个结论,这个方法就是归纳法,即把许多分处的一些现象,或者一些状态,归纳成一个最终的“理”。这是一个精简化、抽象化、浓缩化、符号化的过程。通过这一类思维方法,传统的中国文化想要达到一个了解世界一切之一切的境地。

在谈到近代科学如何求自然规律时,杨教授说,近代科学跟中国传统文化精神、方法的不一样,首先可以肯定:近代科学也是在追求一个东西,这个东西就是传统中国文化所讲的“理”,这就是“自然规律”。所以,近代科学的“自然规律”,可以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“理”。那么,近代的科学怎么来追求这个自然规律呢?其精神和方法之一,跟传统中国文化一样,是用归纳法求得这些规律。不过,近代科学跟传统中国文化一个主要的分别,是前者还有另外一个方法,另外有一套思维的方式,这第二个方式是从上到下的,是推演,是用逻辑的方法来推演,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所没有的。

杨教授强调指出,推演的方法需要逻辑,这是近代科学精神诞生的一个重要标志,可中国古时候没有发展出这个逻辑系统。第一次对于这个逻辑系统有一点涉猎的,是1607年徐光启跟利玛窦翻译了《几何原本》的前六卷,可惜影响不大。徐光启对于逻辑的重要性,有很深入的了解,可从他对《几何原本》的序所讲的一些话,以及他一些别的文章中看出。可是这个推演的精神、逻辑的精神,在中国传统里头没有,他们所做的一些工作,后来也没有发展下去。

杨教授从近代科学的精神是把归纳法跟推演法结合起来谈开去,论述了近代物理学的精神。他说,今天物理学的结构,可以说是分成四层,从一到二到三到四。首先是最基本的现象,为研究这些基本的现象,你需要做一些实验。那么从这些现象,从这些实验,一个很广但不一定很深的领域提炼出一些东西来,这就叫做“唯象理论”。“唯象”的意思,就是你只是从这些现象来着眼,把这些现象归纳出一些规律,那么“唯象”理论跟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,又是归纳的,又是推演的。近代科学重要的一点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,所以可以从一变成二。那么二跟三的关系呢,是要变成一个更深的理论结构。最后从三到四,则是把这些理论结构变成一个数学的语言。可以说,以上所表示的,正是近代物理学的精神。

接着,他又阐述了力学是怎么开始的问题。杨教授说,力学经过四步:第一步,是布拉赫(丹麦天文学家)。他是16世纪的人,对于行星在天上的位置,做了以前所没有过的、当时最精确的天文观测。过了一些年,来了开普勒,开普勒是一个理论天文学家,他仔细研究了布拉赫的这些数据,然后归纳出来了三个定律。这三个定律,就是“唯象理论”。这三个定律,第一次提出来行星的轨道。布拉赫跟开普勒都已相信哥白尼的“日心”理论,而开普勒更第一次提出:太阳在中间,地球绕着太阳转,行星绕着地球转,都是一些椭圆,而不是圆,也不是圆上加圆的那种从希腊传下来的想法。开普勒的“唯象理论”有关键性的作用,为什么?因为又过了几十年,牛顿出现了。牛顿对开普勒的这些观念,这三个“唯象理论”的定律,加以解释,这一解释就形成了今天的力学。大家知道有牛顿的三大定律,加上万有引力定律,就可以准确地解释开普勒的“唯象理论”。而牛顿的这三个运动方程,加上万有引力,是基于他所发明的一些数学的方法,也就是微积分。所以,这一二三四之间的关系,确实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顺序的。而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,就是每两个之间的关系,既是归纳的,又是推演的。所以总结起来说,传统中国文化跟16世纪以后才发展出来的近代科学其分别是什么呢?是传统中国文化要求“理”,近代科学要求“自然规律”。但传统中国文化求“理”的方法,只有归纳法;而近代科学求规律的方法,则是推演法再加上归纳法。

杨振宁认为,传统中国文化以归纳法求“理”,通过抽象化求“内外一理”。他说,传统中国文化怎样进行归纳呢?那就是,思考。比如我们知道,有名的王阳明“格”竹子:坐在那儿,看着竹子,脑子里头还转来转去,希望能够了解到这个竹子的“理”是什么。这跟西方的近代科学精神不一样。不错,后者也要有思考,可是还要有实验。因此,传统中国文化跟近代科学从精神上最主要的几个分别就在于:传统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,是以思考来归纳天人之一切为理。这个传统里头,缺少了推演,缺少了实验,缺少了西方所发展出来的所谓Natural Philosophy(自然哲学)。(待续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